Eclipse和UTF-8及Unicode的研究

说研究就研究,尽量一丝不苟。
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们那个Properties的过程,发现原理是这个样子的。
首先对比了一下文件的Hex的编码情况:
使用记事本存储“我是人”三个字,发现如下:
首先可以发现Unicode、Unicode-Bigendin前面都有辨别码,分别是FF EF、EF FF,以此区别编码序列,也同时声明了这是一个Unicode的文件。每一个汉字使用两个字节。也就是说用的是UCS-4。
而UTF-8也使用了辨别码,但所有UTF-8字符都是3个字节的,辩证码是EF BB BF,和Unicode的辩证码其实是一个字符。每个汉字用3个字节表示。学习相关知识可知Unicode和UTF-8是可以直接映射的,两者影射其实是兼容的。
而Ansi模式其实应该使用的是GB2312编码,没有辨别码,所以需要默认的编码,中文Windows就默认GB2312。编码每个中文用2个字节,编码以后的内容和Unicode不同。
继续分析我们开发所用的环境的过程:
首先,分析Eclipse写出来的文件,此时我设置的工作空间编码为UTF-8,发现文件没有辨别码,也就是说这个文件被其他编辑器打开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编码。而文件里面其实根本就没有使用UTF-8编码,因为所有的中文都是2个字节的编码。我怀疑是UCS-4,所以分析一下,在刚才用记事本写的文件里面写入“美食同盟网”察看Hex状态的编码。
在Eclipse的文件里面“美”编码0xC3C0。Unicode里面是0x8E7F。Ansi里面是0xC3C0。Unicode-big里面肯定是0X7F8E,和Unicode那个反过来没的说。
所以,呵呵,我想一切旋疑都解开了。我们敬爱的Eclipse不管如何设置,其实他还是使用了你的操作系统的默认编码,而我们这里就是GB2312了,即使我们设置了UTF-8。其实问题是这样的,本来Eclipse默认latin-1编码,如果用那个方式,写了中文的双字节字符以后再打开就会造成乱码,而设置了UTF-8以后能解决以多字节(2个、3个)的方式打开文件的问题,不过其实还是用GB2312打开,这个可能是Eclipse对Properties文件未知格式的原因,因为用Eclipse打开存储UTF-8的XML文件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大家都有经验。由于Eclipse的多字节文件没有存储识别码,所以XML文件还有JSP文件的Charset一定要声明UTF-8,否则还是有可能出问题。
然后到这里已经真相大白了,这样再解释一下前几天出现的那些问题:
1、由于单字节多字节的问题和Eclipse不存储识别码的问题,我们最好把工作环境强行换到一个多字节环境,比如UTF-8。防止互相出现乱码,大家最好都用中文的Windows,否则估计还有可能出现问题。
2、解释上次native2ascii -encoding gb2312 ApplicationResources.properties ApplicationResources_zh.properties这个命令,网上那位老兄还说为什么Encoding改成UTF-8不行呢,因为你的Windows默认的就是gb2312,设UTF-8当然乱码。
3、解释native2ascii。其实这个过程和UTF-8没有任何关系,而且编码出来的文件的确是Unicode的转义字符。其实编出来的文件根本本就是最普通的单字节Ascii文件,只不过它把双字节的Hex方式直接用明文存储为单字节Ascii文件了,转换明文使用Big endian方式,也就是高位在后。为什么这样呢,因为Java多字节只支持Unicode,或者说是遗留,反正Java没有直接支持UTF-8,内部传输都使用Unicode。这不是问题,因为映射相同输出的时候Java很容易把Unicode转为UTF-8。而我们转那个文件只不过为了让Java可以轻松的把你的文件从转义字符转化为Unicode,过成就比如把“/uC3C0”这样的自符串转化为“美”的编码0xC3C0了。这么说有点乱,过程其实如下:
“美”在Eclipse存,然后在文件中如果用Hex察看是[C3 C0]。
然后用Native2ascii转,你看不到“美”只能看到\u7f8e,而这时候如果用Hex察看是[5C 75 37 66 38 65]这么大一长串Ascii了。
这次明白了吧。
4、关于UTF-8和Unicode还有UCS的东西大家看看资料吧,一搜一大把。
UTF-8 and Unicode FAQ(中文,这个很官方,很有价值)
http://www.linuxfans.org/nuke/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op=view&sid=1749
谈谈Unicode编码 简要解释UCS/UTF/BMP/BOM(说的很通俗,而且涉及到的细节多,帮助大)
http://news.onlinedown.net/info/13164-1.htm

我的计算机的升级历程

由Q3ACN的一个帖子所起,想起了会议一下,非常粗糙时间也可能不太准确,而且很多升级的内容也没我忽略了……

1997年6月:去电脑爱好者城买了创新的带遥控8X光驱,和一个冲击波1000S音箱,还有一个逻技的2健机械鼠标。
1997年7月:我和我爸爸骑着自行车顶着太阳去中关村一个配件一个配件的选。买了另类的AMD K6 200Mhz,主板用的技嘉的,内存EDO 32MB X2,火球硬盘2.1G,Acer 7156i 15寸显示器,台湾产某品牌服务器机箱电源,Acer工作站用大键盘,创新SB 16声卡,显卡是联讯3235 S3 Virge 4MB,配了两个机箱风扇都是Sannon的。
1997年11月:升级内存为SDRAM 32MB X2,主板支持两种插槽。显卡内存扩充到6MB。
1998年1月:卖掉了技嘉的主板,理由是觉得这个牌子没名气。然后顶着雪骑车去中关村买了ASUS TX97-X。买了一个全向外置56K Modem,从这个时候开始上网了。
1998年2月:换掉创新SB 16,变成SB 16 Wave effects。其实只是软件的区别,却花钱换……
1999年某月:换显卡,跑遍了中关村就为了找到PCI接口的ASUS 3DP V3000,用的是Nvidia Riva128,4MB SGram。而后又换了Pine的一块Areal 8820B2芯片的一块声卡。
1999年某月:换了K6-2 300Mhz,超到350……
1999年某月:换了Diamond S70声卡,又换了M80,不过因为负债都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出手了……可惜呀。
1999年某月:买了创新SB Live! Value,那感觉真爽。
2000年某月:换了.25工艺的K6-2 350Mhz,超到500Mhz。当时还是使用TX96-X,这块主板年老超频依然牛。
2000年某月:先升级为Maxtor 2.8G硬盘,然后转手换了火球6带6.4G硬盘,然后又转手换了Maxtor 10G硬盘。
2000年7月:换了AMD Duron 600,同时换了磐英的一块KT133主板,超800……
2000年11月:上Abit KT7A主板。
2001年:上磐英8KTA3 KT133的主板,带了Raid。同时显卡换成了七彩虹的GeForce 2MX吧,记不清了。而后好像是硬盘从IBM 20G 40GV->35G 75GXP->40G 60GXP,反正三天两头的数据问题……而后上了LG的刻录机,从8X换了24X换了32X又换了40X。这些东西换的很勤,因为总给人家装机器,我的装给人家,然后再买新的,所以所有东西基本上都是新的。
2002年:上Abit KG7-Raid,和红线一样,因为当时促销。CPU变成了雷鸟1.4G。硬盘加了酷鱼4 60G和酷鱼5 80G。那年开始用DVD驱动器了。显卡换成了旌宇Geforce4 MX440,用了不到一个月,换成了七彩虹的Geforce 2 GTS,因为这个县卡显存有散热片。这个时候内存应该已经是Kingmax 256MB DDR333了,已经升级很多次了。这一年开始上Q3ACN,从狸猫那里买了IE3,换掉手里的IO。这一年号像还换了爱国者788FD显示器。
2003年:换了旌宇Geforce3 Ti200,内存换成了Kingmax DDR400。买了WD 120BB硬盘。CPU变成Athlon XP 1700+。年底CPU换成了1800+,新核心,没锁频。这一年好像是玻璃鼠标垫之年,天天忙活着跟Slidemat相关的破事。
2004年:装了Lite-ON 812S DVD+-R,刻录机也上了Lite-ON 52327S,DVD从Pioneer托盘变成了吸盘。终于花钱换了一个世纪之星的比较好看的机箱,从大眼仔那里买了MPT-400电源。而后上了Abit NF7 2.0+TT 10A+Promise Ultra100卡+NEC USB2.0卡那堆东西。年中还买了Dell版的Audigy 2。用了一段时间MX310,年底从丸子处购入IE 4.0。
2005年:上了Dell 1704FPT液晶,顺便买了个8135键盘。

好像一开始很豪华,后来就好一些,越来就越理智了。99年到04年靠帮别人装电脑其间换了无数的东西,有些都忘记了……我和狸猫那类奸商不同,装机都是义务的,不过后来免费售后做怕了,就不那么玩了,因为算了半天总是往里面贴钱,对不起老爸呀……

从Google-X剥离出导航条的一个Mod

从icebin的Blog上看到的源代码。据称是google用了一天的一个界面,酷似Mac OS X上面的Dock,非常好玩。完全是javascript,没有flash。可能是Google的固执吧,这个东西用Flash会很简单,但是用javascript可就非常难了。仔细看了代码,写的很简单,充满了google风格的简写,非常注意减少文件体积,绝对经典。我现在的导航条就是从这里个剥离的,把Title条给去除掉了,只留下Aqua风格的图标和Dock的隐藏展现的特效。

由于Google的代码很变态,他们有点抠门的使用变两名(尽量只用一个字母),还有不用引号,这些虽说节省带宽,不过确实不规范的。不符合xhtml1.0标准。把他们短短几行代码剥离以后放到我的网站,进行xhtml验证,发现居然出现一百多个errors,靠,改了半天。所以,标准与不标准看来不是谁都注意的,不如google,他们有自己的方法论。

实现清参考我的主页http://tiny.51.net,首页的导航条就是用这个做的,网站速度慢(可恶的虎翼,越来越慢!)所以需要耐心等待一下就能看到效果,很酷的

Communication failure during handshake. Is there a server running on localhost:3306?

今天重新部署我的工作环境,是一个Apache+PHP+Tomcat+Mysql的集成环境。

我有个追新的毛病,看到Mysql的新的stable版本释放出来我就下了一个,安装上了。其它的几个服务都调试通过了,但是Tomcat和 Mysql却连结不上,提示错误Communication failure during handshake. Is there a server running on localhost:3306?,当时以为是mm.mysql的驱动的问题,去网上察看了一下,这个2.0.4的驱动居然是2001年的,新的版本叫做作Connector/J 3.x了,作者是Mark Matthews。以为是这个驱动的问题,但询问了朋友,说他们那个工作正常。

Google一下吧。

先是国内有个地方说是因为root将默认的空密码设置了密码造成这个问题,我重新建立了一个用户,但是还是抱这个错误。

继续,结果在Mysql.com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这个解释,是因为新的Mysql的认证机制发生了一些变化造成的,解决方法如下:

I’d to change the authentication method at the mysql server:
set password for <username>@<servername> = old_password(‘<password>’);

将红色那部分敲进去就解决了,呵呵,特此记录一下。

顺便,新的Mysql的向导程序作的不错,看来以后真的有潜力占到一线和大厂商拼一拼。

Logitech USB Headset声卡和Audigy 2 Dell SB0350声音对比

1、客观对比
使用软件RightMark Audio Analyzer 5.4
测试声卡的理化指标,使用Loopback方式进行测试。录音通道全部使用Audigy 2的线性输入通道,这是为了方便对比,因为如果各自用自己的输入作为评测没有对比性。Audigy 2的线性输入的整体水平不算很高,但在平常用的声卡里面算不错的,X-sound以前都用6fire DMX,我也用不起,呵呵。Loopback用的线是Monster Cable,线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以前用过的一块M80里面送的,可惜这块M80已经不知何处去了,现在真想收藏回来。
关于测试成绩,非常遗憾,可能是我的设置的问题,测试成绩比较差,或者说也许是我的RMAA的使用上有点问题,反正成绩很差。但是我就是想对比一下,对于两块声卡,现在的声卡用来对比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使用的驱动,Audigy 2我使用的是安装了Dell光盘里面的驱动然后到Web进行更新的,版本是5.12.2.244的WDM驱动,我看游飘的驱动现在好象也是基于这个内核的。虽然Audigy 2没有使用号称效果更好的vxd驱动或者kx或者其他修改版驱动就是图个省事。而Logitech USB Headset的驱动是微软提供的5.1.2535.0驱动,这是个通用驱动,不过USB声卡一般都是用通用驱动的。
下面是两者在RMAA中的成绩的对比表格:
点击查看原图
其中每块声卡分别在44.1Khz和48Khz测试两次成绩,这是因为按照AC’ 97标准44.1Khz需要SRC(采样率转换),而以往创新声卡在48Khz下面的成绩会好一点。

点击查看原图
Audigy 2的IMD和频响两个测试成绩显然问题大了去了,大家就当没看见好了,那个是我测试的问题。
从指标上来看,两者还的确不是一个水平的(废话)。不过从Logi USB声卡上来看它的表现和主板上的AC’ 97还是有一拼的,大家可以参考2005年6期的《微型计算机》,上面有个般载声卡的测试,可以看到Logi USB声卡比他们差不了哪里去。参考微计的成绩,Logi USB比ALC 655效果好,比AD1888略差,比VT1617A基本持平(比它分力度好),比CMI9739A好不少,当然比起后边两个HD Audio的差一些。所以,我的结论是它的效果应该是略微好于主流的AC’ 97声卡的,我觉得可能它的Codec素质还是不错的,并且外置的声卡在抗干扰方面会比机箱里面的AC’ 97好一些。
2、游戏性能
这部分主要是想看看,这个东西的CPU占有率,毕竟是USB东西,怕占资源呀。
测试的方法很简单,到&not;Windows的控制面板中把声音的首选设备修改一下。我的方法是测试一下Q3A的桢数,用我自己的Cfg,所以只能对比,不能与其他人的结果比较。
测试时先测试一次four,从第二次到第四次纪录四次成绩,然后平均。
运行的时候我的机器开着Bitcomet、PPT、CyberArticle、Maxthon,可能影响一些成绩。
其中Audigy 2三次平均是246.7 fps,而Logitech USB Headset是243.1 fps,差距不大,说明我的CPU还凑合,不,应该说现在这种USB声卡的CPU占有率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是的确还是主板上的硬声卡比较节省资源。
游戏中的定位效果嘛,我不瞎说,因为没用它玩过几次Q3,能用,因为在Q3里面辨别方位还是靠耳朵,耳际也比价重要,但是声卡似乎听不出太多差距,可能因为玩游戏的时候精神比较集中,没有顾及声音吧。
3、最后主观听音
说实话,写这部分没什么信心。记得去年写过一个声卡对比,当时测试的是A2、黑2V、大力神FII,写出来本来是很有信心的,结果放到POP就被批评个狗血喷头,人家都歧视我的“金耳朵”是枪。我没有发烧的耳朵,当时只是把细小的区别描述了一下,结果变成了夸大的效果,就被批评了。这里费了半天话,就是想解释下面的描述是不权威的仅仅是一种个人感受 ^__^
听音使用Foobar,输出使用DirectSound 2.0(我试验了Logitech USB Headset选择KernelStreaming和DirectSound 2.5没有声音)。耳机用的Labtec E840。驱动还是前面所说的。
OK,Let’s Rock!
先来个梦喃的Dream To Dream,格式是Mp3,162K的VBR。这是一个女声,前奏有钢琴,声音比较有磁性,听起来很性感,而且音乐低频比较丰富,这两天觉得这个专辑很不错。所以用第一首Ain’t No Sunshine来测试,看看声卡表现这种磁性女声的效果如何,也看看低频解析和声音质感。先听得LUH(简写吧,Logitech USB Headset),效果吗,不容乐观,因为已经习惯了A2的效果了,听到这个感觉有一点失望,比较干巴巴的。LUH的效果还算不错,低吟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听出一点磁性来,不过低音的解析不够好,钢琴缺乏了颤音,人声缺乏了唇齿音和呼吸音(我是说不清楚,但不是听不到),音场方面可能是泛音缺乏吧,感觉有一点点窄。换回A2,恩,感觉好一点,不过是一点,也许是由于记忆中的声音总是比较动听吧。唇齿音和呼吸都清晰了,这个是很容易听出来的,磁性也能体现出来了,说明小的泛音效果好了些,总体就是松了一点,听起来真的能够比较舒服的体会到那种暗处的性感。呵呵,在表现这种音乐的时候感觉声卡的数码味道都被音乐冲淡了。说句总结的,对于这首歌,LUH声音紧,有点干,解析度不及A2,不过这也是废话,如果打个分,以A2为标准1,那么LUH可以打0.8吧。
下面来点口味不同的,是The Prodigy的Fat of Land的第一首Smack My Bitch Up,这是一首House风格的舞曲,低音绝对丰富。先上A2,恩,效果不错,这种音乐对方音的效果要求不算太高的,低音够劲就有味。A2在表现这种基于C&P的电子合成的东西上感觉比较得心应手,压迫感很好,细节也很清楚。换上LUH,前面的那段Lo-Fi的前奏听起来没什么两样的,不过往后一拖动,嗯,这下好了,区别真的好大,比起前面的那首磁性的,这种冲击性的低音在这个USB声卡上表现的非常柔弱,呵呵,压迫感估计只及A2的60%,可能低音不是很好吧,声音也就干掉了,比较没有声色了。所以,就不打击这块小弟弟声卡了,它不适合这种重口味的东西。后面顺便听了LUH表现Fatboy slim和Moloko还有Chemical Brothers的Big Beat风格,也不怎么样的,我最喜欢的它都表现的比较窄,没法让人热血沸腾。
因为觉得重的有点失望,就来点轻松的。听The Daydream的Dreaming,也就是白钢琴,这个是NewAge风格的钢琴曲,来体会一下表现这种让人放松的东西的效果,格式是Ape。比较安危的是,这个听起来差不多的。先听得LUH,后听A2,感觉还是在低频有点欠缺,因为钢琴的低频是感动人的。从听起来的感觉上,两者都有数码味,有点过于干净了。不过A2的低频弥补了一点苍白,厚重一点。如果打个分的话,以A2作为标准1,那么LUH可以打0.85吧。
下面,来一首流行的F.I.R.的Lydia,呵呵,前几天KD还给过我一个他弹的Lydia,很喜欢,向你致敬。测试用的是192的CBR的Mp3。呵呵,也许是听觉疲劳吧,听不大出两者的区别,真的,感觉都不错的。表现这种中音部比较丰富,声音元素比较丰富的音乐的时候注意力可能比较集中在旋律上吧,细节的表现上的区别我的耳朵就注意不到了。总体感觉都是比较清晰的,听起来都很不

出于好奇,Logitech USB声卡拆解

前一段时间看到网友贴出这个东西,可以交易,价格也很便宜。当时我GF单位电脑出问题,停不了音乐,这可是是个大事,我就想搞个USB声卡给她。
而后正好去G7.onMark那里交易SB Live!,跟他说起这个了,他说和那些老鸟比较熟悉,所以答应给我带一个。而后……,很不好意思,GF单位的电脑原来只是驱动问题,后来被我搞定了,让后就忘记了这个声卡的事情。
前两天,在QQ碰到G7,他说声卡早买了,我就去他家拿。听说他拿了两个,自己那个给搞丢了,留了一个给我。真是好人呀……
然后回家就鼓捣着玩,随便试听了一下,感觉还挺不错。所以马上就想拆开,不过有个质保签,撕掉。然后以为这么小个东西是用的卡榫,不过发现有四个脚垫,一一撬开,发现对角上有两个螺丝,拆之。然后很轻松打开了,电路板还是很轻爽的。
仔细端详,发现住控制芯片(USB Streaming Controller)用的是德州仪器TI的TAS1020B,这是一个USB接口控制芯片,提供了Codec Port用来将计算机信号转发给Codec。再看,Codec用的是Wolfson的WM9708,呵呵,这个Wolfson经常能够在Terratec的上卡上看到,好像还是不错的,不过查看了一下,这个Codec还是比较老的了,不过参数不错,在一个USB声卡里面还算不错。其他的还有两个芯片,24LC64是一个EEPROM,用来保存声卡的固件。另一个8脚的我认为应该是运放,上面写的MMAE G09(or 009看不清),Google不到,所以放弃旬找,不过应该的确是个8脚运放。做功看起来还可以,比较整齐,不过明显可以看出来输出和Mic in两个口应该是后焊上去的,焊工不佳,换的那种灰线质量看起来也不怎么样,不过这东西毕竟不是Hi-Fi,所以可以接受。
想了想,这东西就不算山寨货了,属于再利用的产品。Google了一下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发现这个其实是“Logitech USB Headset for Sony PlayStation 2”,本身是个耳机麦克风套件,就类似DSP 500那些,不过是PS2专用的,支持的游戏比较有限。还好这个东西用了USB,所以PC一样可以轻松支持,效果也很对得起它的价格。

拆开它就是出于好奇,没有过多评价它的性能,不过几十块的玩意还是很超值的。对比了一下它用的Codec的性能,其中WM8770IFT就是Terratec那个1394火龙卡的Codec,其余几个是主板上的AC’97 Codec,主板上用的那些的信息提供的都比较模糊,Wolfson的那些参数标得很清楚,看其来比较敬业。所有数据参考自厂家的DataSheet,费了我不少时间,看着玩吧。

点击查看原图

简短的说一下液晶的关键

收到ZC给我对于LCD问题的问候:

问题在于DELL的东西退要付运费,不划算了。颜色不佳我有心理准备,异物问题我会交涉。

是这样的,LCD的优势在于无闪烁和体积小巧,无辐射。

但是非常不幸,其他的地方LCD都有缺点,对比CRT:

1、响应时间,天生弱于CRT,CRT的典型响应时间是个为数的ms,如2ms。但是LCD则比较恐怖,目前最快的是8ms,典型的是12ms和8ms……不过除一下,12ms是83fps,8ms是125fps,对于CRT 85hz只不过是刚刚及格……这还不是关键问题,视频利用了视觉残留,转换时间8ms并不等于没有拖影感,我看要是完全没有任何残影路还很长。不过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应该这样看,LCD主要做办公工作和浏览的话无闪烁换响应时间是可以接受的。

2、关于颜色,比较不能接受,CRT的荧光点根据电子枪的强度变色,无级。而LCD是通过液晶偏转,这种物理透光的方式在现示出的颜色上不容易非常准确,所以颜色数一般也就小。很多人在讨论6Bit和8Bit,这个只是传输概念,8Bit是真彩色的24位色(或者32位色,加了Alpha),但依然不能显示出全部的256级灰阶,可以随便找一篇评测的灰阶图,你会发现LCD在这方面怎么不怎么行,天生不足。但是,通过抖动(可以参考,最初这个是用来在VGA的256色限制下让人看到更多颜色而设计的技术,是程序员的发明,不过现在备用在硬件上,利用了视觉残留原理,两色拼一色就可以显示出多于调色盘颜色数的颜色),这样6Bit和8Bit面板都能显示8Bit的颜色,但只是对于不同的LCD面板做出的一些优化,不会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是8Bit的确好于6Bit面板。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LCD的颜色注定会不准确,不够好。但是人眼并不色敏感,液晶除了显示灰度充分的图片会比较困难,一般高对比度(意味着灰度低)的图片感觉会很好的。所以结论是如果是不作图完全可以考虑接受LCD的颜色,但是看原版DVD的时候肯定会为恼人的灰度而生气的。

3、关于DVI。的确是需要的。但是有前提。对于输出作得非常好的显卡,配上好的VGA(D-sub)线,在17寸以下基本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分辨率1280X1024寸以上就不同了,模拟信号提高在很高的传输速率的时候会出现干扰,我的1704用D-sub的时候就能发现一点水波纹。这个问题要好好考虑。

4、关于亮度,对比度,这个并不重要。学习一下颜色机理,这两个参数都回造成数据精度的损失。亮度在LCD上就是灯管的亮度,这个一般是由驱动电压(可能理解肤浅,决定因素很多)决定的,提高地手段很容易,但是寿命会降低,所以标的再高也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参数,并不能带来好处。对比度可以提高很多图片的可看性,但是本来LCD的灰阶就成问题,提高对比度也是不明智的,而且你可以发现在DVI接口的时候对比度是不可调的,其实这是因为通过显卡的驱动里面的调节(其实就是一个输出的时候的Gamma系数)就可以修改对比度了,这个完全可以不通过LCD的电路来实现。所以从任何角度说这两个参数都是聊胜于无。

5、视角,一般只有很好的液晶面板才会解决这个问题。高手把视角看的很重要,因为这可以从侧面体现面板使用的技术。TN技术的LCD是大家都会的大众技术,各个厂家都把精力放到独门绝技的修炼上了,每个有名的厂家都有自己的提升面板综合效果的技术,缺点就是成本都会增加,并且还有个通病这种显示器的响应时间都比较慢,主力还停留在25ms上,具体技术参考后面的介绍,而且这些面板大都解决了视角问题,所以很多人都在这个上来分辨是否是TN以外的面板。

6、底座。LCD的底座非常重要,能够升高降低,旋转,前后仰非常重要。这也是我选择1704的原因。

最后是一点附录,液晶面板技术一览:

1) FUJITSU的MVA

富士通Fujitsu的MVA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技术以字面翻译来看就是一种多象限垂直配向技术。它是利用突出物使液晶静止时并非传统的直立式,而是偏向某一个角度静止;当施加电压让液晶分子改变成水平以让背光通过则更为快速,这样便可以大幅度缩短显示时间,也因为突出物改变液晶分子配向,让视野角度更为宽广。在视角的增加上可达160度以上,反应时间缩短至20ms以内。MVA在制作程序来说并不会增加太多困难的技术,所以很受代工厂商的欢迎,目前有奇美电子(奇晶光电)、友达光电…等得到授权制造。

(2) HITACHI的IPS

日立Hitachi的IPS(In-Plane Switching)技术是以液晶分子平面切换的方式来改善视角,利用空间厚度、摩擦强度并有效利用横向电场驱动的改变让液晶分子做最大的平面旋转角度来增加视角;换句话说,传的液晶分子是以垂直、水平角度切换作为背光通过的方式,IPS则将液晶分子改为水平选转切换作为背光通过方式。在商品的制造上不须额外加补偿膜,显示视觉上对比也很高。在视角的提升上可达到160度,反应时间缩短至40ms以内。但Hitachi仍旧改良IPS技术叫做Super-IPS,在视角的提升上可达到170度,反应时间缩短至30ms以内,NTSC色纯度比也由50%提升至60%以上。目前亦有少数厂商授权制造,算是与MVA技术并驾齐驱。

3) NEC的ExtraView

NEC作为全球能生产20英寸液晶屏数不多的生产商之一,其也研制出可以扩大可视角度的ExtraView技术。XtraView增加了浏览角度,确保了用户可以获得最佳的显示性能,并可以在上下、左右任何一个方向浏览屏幕。通过扩展浏览角度,使得多个用户可以纵向和横向模式观看屏。此技术目前只应用于NEC的LCD产品中。

(4) SAMSUNG的PVA

  三星Samsung电子的PVA(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技术则是一种图像垂直调整技术,该技术直接改变液晶单元结构,让显示效能大幅提升,其视角可达170度,反应时间达25ms以内,500:1的超高对比能力以及高达70%的原色显示能力。

(5) PANASONIC的OCB

日本松下(Panasonic)所开发的OCB(Optical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则有不一样的做法,完全以新开发的液晶材料与光学补偿膜作为核心材质,是一种高速反应的光学自己补偿型复折射式技术,虽然在视角的呈现上仅有进步达140度以上,但反应时间却能缩短至10ms以内,而色纯度的改进为传统TFT三倍以上,多半用于娱乐视听型彩色液晶显示器面板,这也是Panasonic PC用彩色液晶显示器的售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6) HYUNDAI的FFS

  现代Hyundai电子则采用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技术也不需要额外的光学补偿膜,主要是将IPS的不透明金属电极改为透明的ITO电极,并缩小电极宽度和间距,在制造上比原先的IPS技术复杂,但因为使用了透明的ITO电极让透光率比IPS高出2倍以上。在视角的呈现上达160度,反应时间因受制于采用负型液晶制造,反应时间则略逊于IPS技术。为了增加良率与显示品质的提升,新的UFFS(Ultra FFS)技术,能将原色重现率提升至75%以上。

(7) Sharp(夏普)的ASV

Sharp公司采用ASV(Advanced Super-V)技术,改进了TFT显示屏的响应速度和可视角。Sharp将ASV描述为一个排列晶状物质的新方法,而此晶状物质显示起来就象夹在两片薄薄玻璃中的三明治。这其中有几项改进,最明显的改进之一就是视觉角度。现在的显示最多
让用户可以从垂直140度水平110度的角度看清显示内容,而ASV将这一角度提高到170度。 另外,现在决大多数显示器的默认状态为打开显示器时所有像素为白色,直到被转换为其它颜色,这就意味着那些坏掉的像素仍然是黑色而且很难被注意到。ASV的第三个改进就是响应时间减少,从45毫秒减少到25毫秒以下。此技术也主要应用于Sharp的产品中。

AGLR(Anti-Glare Low Reflection TFT)技术原理与原来的Black TFT的液晶显示技术原理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液晶表面加上特殊的化学涂层,令外界光线在屏幕上造成的反射发生变化,从而令背光源的光线能更好地透过液晶层,使亮度更高,反射更低。
  而在SHARP高端的专业级液晶显示器用笔记本电脑的液晶面板方面,ASV与AGLR技术通常会结合使用,效果表现会相比起只是采用Black TFT技术要好,因为ASV主要是针对提高色彩显示效果,而AGLR技术则主要是降低光线造成的反射,两者分开处理将会令显示器更专业,技术结合性更强,令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TO ZC:

高对比度(意味着灰度低)?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point.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从色彩学上,色阶丰富就是灰阶高,这样的画面看起来不够鲜艳。比如形象点说Canon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比较的灰,但是PS的时候却可以发现灰度高的图片色阶非常丰富,也就是说照片保留的信息多,层次丰富。

但是,对比度是什么呢?在图片上这对应锐度,也就是在颜色交界的差值,如果每个颜色交界的差值很大(比如255种每个灰阶交接都是2、4、6)这样图片的对比度就上去了,可是灰度就下降了,看起来图片的锐度很高,但是图片的信息量减少了(255种以2步进就变成128种可能了,图像的位宽下降了一倍),所以也就使说这两者往往是不能兼得的。

不过不是说两者矛盾,只是两者需要平衡。对于液晶显示器,它能够表现的图像位宽低6Bit灰阶,这样图像的灰度就差,可是对比度就好,很多人觉得LCD锐度很好而过度不够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想想我对软件的认识

一、软件这个概念是对应硬件而存在的。
而硬件就是摸得到的实在物质,而软件是摸不到但是却以逻辑的形式存储在硬件上的信息。我想举个例子,就好像DNA,脱氧核糖核酸和那些碱基对就好像硬件他们是载体,而那些碱基对的序列顺序就存储了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软件。
但是,这样的概念是广义的,它可以用到单位和员工上可以用到动物和动物园上,不过其实说Software这个概念应该还是比较偏重于表述信息对于计算机的意义的,其它的意义是从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引申而去的。
所以,还是把软件这个概念放到计算机领域比较的原汁原味。
以我的理解,计算机软件应该是按照特定的计算机指令的规则进行组织的(就好像人的DNA是有固定的4种碱基对形成),可以完成特定的逻辑任务的信息组织。所以我想这里就是从外在界定软件定义的重要角度,一它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指令规则组织的,还有它一定能够完成或者协助完成某种逻辑工作。不能完成功能的信息垃圾就不是软件,但是不能运行但是却可以支持其它逻辑运行的部分却还是软件,不能运行于任何计算机硬件体系的伪代码也不是软件,这样界定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
软件从外在是容易界定的,但是从内在上就比较难以界定了,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等我再深入体会一些念头再进行总结吧。
二、我和我接触到的软件的过程
初中学习了长安计算机(8位)的Basic,我对软件的认识就是Basic语言。我是在97年拥有我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当时是刚上高中,在此之前已经仰慕已久。有了计算机我就更多的认识了软件,当时我认为Windows 95和DOS是软件,那些小工具是软件,游戏是软件,那些计算机性能测试工具是软件,我想那时我对软件的认识就是包着盒子的那些软盘,但是这样的认识还是隔了一层盒子。后来的计算机病毒风暴让我认识了防病毒软件,知道了软件原来都在不断的更新升级。再后来我对硬件感上兴趣,在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结构以后我知道BIOS是软件,驱动是软件,OS是软件,OS上运行的那些也是软件,通过编程语言软件在不断的变出来,不断地进步。这就是我对软件的感性认识过程。
三、从认识软件的过程体会软件的特点
体会对软件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软件的一些特点:
1、BIOS,OS,驱动,告诉我硬件是死的,但是软件是获的,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它通过生硬的硬件上面的指令机制抽象模拟了人的逻辑工作,让计算机活了起来。所以这个特点是软件是灵魂,但依附硬件存在。
2、PHOTOSHOP、DREAMWEAVER……,软件可以作为工具,它可以帮助人完成很多工作,带来很多工作效率的提升。随着工具的进步,人也在适应软件辅助下的工作。所以这个特点是,人设计了软件,但是软件却可以更大的帮助人,这就和各种工具的发明一样,磨刀不误砍柴工,软件是人造的工具。
3、C++,VC++,VS.net,不管是语言本身还是编程使用的IDE,软件的发展过程,开发过程都是螺旋形的,它的进化就好像蜕变,软件本身是工具,而软件这种东西本身又是通过软件这种工具开发出来的。原因还是软件要把高级抽象规范到有限的计算机指令上,所以他的开发肯定是阶梯式的前进。而人也为软件开发进化了很多的学科,数学、逻辑、方法学、哲学都在为软件的进步服务。软件的这个特点是工具造工具,自我推进。
4、病毒、漏洞、Bug,这些几乎是和计算机天生而来的,软件则能把它们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人的思维是模拟的,所以本身不存在完美,数字化的抽象就会带来更多的缺陷,所以软件的进化很多也是自我斗争的过程,人对软件漏洞的对抗过程本身就是软件发展的一个主旋律,并且这种都争从哲学上讲我想永远也不会结束。所以这个特点是软件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永远在自我完美的斗争中。
5、看看OS的进化,真的是软件中的一段传奇,可能最传奇的就在于此。97年我读过大众软件创刊号上的OS演义,非常精彩。可以看到软件的发展方向就是供能更强大、逻辑更复杂、运行更稳定、更适合人的使用习惯,任何有反这个方向的软件都慢慢消亡了。而最重要的就是随着软件的发展人性化更加的重要,这和软件的起源还是息息相关,因为软件生在抽象冰冷的硬件结构,但他却是注定为人而服务的,所以他要把自己装扮得像个人,人机界面就好像人-人界面一样的亲切友好。所以软件的一个特点,以人为本。
6、还有……很多
四、最后
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了,说起软件也是话匣子打开了,但是基本上都是有一点废话,希望理解。我只是在认识的路上站下来想一想,就好像看到春天发芽的柳枝一样感慨一下,走在前面的人太多了,我捡拾他们遗留下的宝贝,慢慢认识这个数字化的世界 ^__^
下次有时间继续考虑……

2005.3.28